反方
著名国画家 石齐:
创新中国画不必先有笔墨基础
不少新水墨画家提出了所谓的“打倒笔墨”、“笔墨等于零”等观点且流行于世,自然就会出现报考中国画专业的学生不懂得拿毛笔的情况。这其实反映了当下中国画在革新上的困惑和困境——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毛笔的特点和对中国画的意义。于是,我现在开办了旨在革新中国画的新中国画班,学员不必有笔墨基础,不会拿毛笔也没关系。而且没有笔墨基础的学员,三个月下来所达到的程度,往往要比背负着深厚的笔墨传统的学员要高。
为什么会这样?
刚才说了,很多人没认识到毛笔的特点和对中国画的意义,导致当代的很多岩画或工笔画都不是中国画:岩画是拿了中国传统颜料在画油画;工笔画层层涂染则变成了日本画。日本大画家东山魁夷送给毛主席的《春晓》,几片叶子就层层染了好几个月。现在的中国工笔画,很多也都这么做,画得再好也不是超越传统,而是抄袭别人。所以,我们总是说中国画要革新,可说了这么多年,除了那些走到西洋画派或东洋画派的中国画家外,道路并不清晰明朗。最后总是继承传统笔墨太多,时代性太少,通过加点当下的电脑、电话之类的东西,就以为很时代了,其他的思路、笔墨都是老古董,于是出现千人一面的尴尬局面。
我不是说传统不好,传统当然是要继承,但我想我们得打破传统的先继承再创新。我们的传统太老,积重太深,一辈子花在临摹学习上,哪还有精力再创新?我的方法很简单,先让学员回到自己的秉性凛赋上去,找到自己最有个性的表达手法。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有人急躁有人平和,有人刚毅有人柔弱,画出来的东西应该是千差万别才对。要怎么回去呢?就是让学员放下一切笔墨基础,像个孩童一样,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
线仍是中国画的要义,线有十八描很好,但新中国画的线不应该只有十八描,而是每个人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种线。我以前从事过工艺美术设计,我很清楚,装潢专家用线的本事很大,自己能够造线。墨分五色也对,但墨不必只分五色,可以八色十色,也可以只有你自己的一色。总之,我希望大家首先找到符合自己性情的东西,对于那些没有被传统笔墨所桎梏的学员,他们要找到自己的面目就容易得多;对于那些传统笔墨根底好的学员,他们的破冰之路就要艰难许多。
一旦找到了自己的真面目,再去吸收点传统的笔法,再去临摹下八大山人或吴昌硕,那就没关系了,都是为我所用。当然,笔墨要到位,没有日复一日的训练是不行的。所以,新中国画并不是要打倒笔墨基础,而是要先有自己的笔墨再去强化基础。
现在的美术院校招生,大多数老师都过度强调基本功,这是一个误区。时代已经变了,应该强化的是个性。譬如一个学生可能在结构处理上非常厉害,一个学生可能在虚实处理上非常突出,那就应该都招收进来。现在招录的学生却往往是虚实会一点、结构会一点,面面俱到就是没有自己的特点,这样是很难成大气候的。因为艺术创作是一种个性创造,有点神经质的人,才更可能成大家。
尽管如此,我认为笔墨仍然是中国画的根基,一幅中国画作品,传统元素不占到60%以上,就会变得非驴非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