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印刷术对20世纪书法观念的影响艺术评论

书画纵横 / 曹建 / 2013-04-19 16:24

照相印刷术对20世纪书法观念的影响

     曹建[1]  张云霁[2]

作为印刷术的发源地,中国古代印刷技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书法的发展。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印刷技术回传我国,现代印刷技术的应用对书法观念乃至书法的发展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西方照相印刷术传入后,高精度、大量、快速复制书法范本成为了可能。书画印刷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书法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书法观念。 

一、20世纪的照相印刷技术与字帖印刷

根据印刷原理划分,印刷术可以分为凸版、凹版、平版、孔版四种。由于平版影印技术具有准确度高、不走样的优势,非常适宜书法碑帖的印制,所以与书法关系最为密切的便是照相平版印刷术[3]。根据平版印刷的所用的版材,照相平版印刷术又可以分为石版、金属版、玻璃(珂罗)版、胶版四种。

照相平版印刷技术在书法领域中主要有三种照相版影印技术:一是成本低廉、工艺简单但印刷效果较差的石印技术;二是技术要求略高、印刷效果较好且成本也不太高的金属版印刷;三是印刷效果最好、印数最少、成本也最高的珂罗版印刷。这三种印刷品也有其针对性:石印字帖以其低廉的价格深受普通民众的欢迎;珍贵的碑拓和书法墨迹往往使用珂罗版印刷以接近原迹的印刷效果深受文人知识分子亲睐,价格也非常昂贵;金属版则作为珂罗版印刷的替代品,多用来印制一些版本不太精的拓本或需要大量印刷的普及性碑帖。

石印技术是最早用于字帖印刷的西方印刷技术[4]。照相石印术用于影印原书,既方便迅速,又清晰逼真,远远胜过了中国古代的影抄、影刻方法,成为版本复制的极好方法。相比于雕版印刷、刻帖、翻刻碑版来说,照相石印技术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但是,石印技术还是有其缺陷[5],因此,随着金属平版印刷技术的出现,石印书法字帖在20世纪中期便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20世纪初,一些印刷厂开始引入锌金属平版印刷技术。使用薄锌板代替石版,可以解决石版的不易套准和印版图文容易损坏的缺陷。作为石印技术的升级版,金属平版印刷可以加大印刷数量、降低印刷成本、提高印刷质量,但是,早期的锌板印刷相比于石版印刷来说,技术上并没有太大的改观,依然要保持与纸张的接触,版面磨损还是不能避免,所以印数虽然大大提高,但还是有一定的限制。

珂罗版印刷技术[6]于光绪初年传入我国。1880年前后,北京佟氏延光室用珂罗版印书画,此后,上海文明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故宫博物院印刷所也相继引进了这一技术。珂罗版印刷品的特点是能够显现出作品的细微层次但没有网纹,其高质量的印刷效果却非常适宜在宣纸绫绢上复制中国书画。但却具有制版技术要求高、成本大、版面损耗大、印刷效率低下等特点,这些缺点使珂罗版印刷术较难推广。[7]由于当时一些知识分子对保存复制历代名书画有着深厚的感情,不计成本,斥资运用,才得以用珂罗版印刷保存了一批国粹。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上海相继沦陷。受战争影响,国内经济衰退,珂罗版印刷处于萎缩停顿状态。

建国后,由于石印、金属版印刷具有低产出、低效率的缺点而逐渐被淘汰。珂罗版虽然印刷精度非常高,但每制一版仅能印3、400册的效率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所以,高产、高效的胶印技术[8]成为了建国以后书法印品的主要手段。建国初期国内掌握珂罗版印刷技术的只有北京和上海两地,就印刷质量和印刷内容来看,这一时期文物出版社所印的宣纸线装本珂罗版字帖无疑是最为精美,也是最为齐全的。

文革时期以荣宝斋、上海书画出版社等专以书画字帖印刷为主的出版社胶印的字帖最多,由于印数大、成本低、内容选取上又多以“古代碑帖选字本”、毛主席诗词为主,所以销量巨大,影响也最大。[9]

文革后,以印刷书画作品为主的朵云轩开始出版成套的《历代书法萃英》丛书,编辑出版《书法》杂志及金石书法方面的书籍,截至1981年,该社就胶印出版了230种书法碑帖,质量精美,受到社会好评。[10]此外,人民美术、上海古籍等几家出版社所出的字帖也非常多,虽然印刷质量赶不上文物出版社珂罗版宣纸印刷的线装本字帖,但较低的价格和较大的发行量却占领了古代字帖市场。而上海教育出版社、文字改革出版社以及一些地方出版社则以出版简化字字帖为主,书写内容也都选取当时流行的毛主席诗词、雷锋日记之类,迎合当时的需要,也深受群众欢迎。

上世纪8、90年代,彩色印刷逐渐成为书法印刷的主流。印刷出和原迹一模一样的印品,一直是字帖印刷所追求目标,要突破这一点,首先要在色彩上进行突破。上世纪60年代,随着彩色摄影的普及,照相分色取代了人工分色技术。此后,照相制版直接加网分色工艺、电子分色制版等工艺又相继取代了原有的分色技术。电子分色制版技术的应用,预制感光版(也称PS版)的出现,对书法作品印刷效率和印刷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彩色印刷方面。

高仿真印刷[11]是20世纪才出现的一门新兴技术。上个世纪50年代,荣宝斋、朵云轩等国内出版印刷机构便开始了以传统木版水印技术复制古今书画原作的尝试[12]。尽管木版水印能够完美地再现中国书画的神韵,但工艺复杂、人工依赖性高的缺点很难承担起成千上万张古代优秀书画的复制工作。真正使用现代印刷工艺实现高仿真书画复制的是从日本二玄社开始的。二玄社复制技术不仅能从尺寸、色调、材料、量感、笔力等方面反映出原貌,更能将书画作品的神韵、笔墨色泽的渲染、纸与绢的质地,甚至落款、朱印的渗透以及时间流逝在作品上留下的变化痕迹精密再现出来,达到了划时代的复制效果。除二玄社外,国内一些印刷研究机构也在高仿真复制印刷技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书画纵横网(www.8mhh.com)尊重原创作者及版权,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2013/0417/1366181853391.jpg

曹建

曹建,1968年生,别署曹健,字尚游,号嘉轩,四川仁寿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重庆市...
热文榜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