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风丕变与中国人的自信力艺术评论

书画纵横 / 曹建 / 2013-04-19 16:29

清代道、咸以后,西方文化的渗透在相当长时间内、相当强的程度上,改变着国人的思想观念。曾几何时,西化与进步几乎为同意复指。而这一切,似乎在今日才有所改观。当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地在世界各地出现的时候,文化精英们似乎才开始反思中国传统对于世界的意义,而书法不断成为话题也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中。

就书法而言,200年来的书风选择无不与时代相呼应。可以说,200年来的书风选择始终伴随着中国人自信力的强弱。

一、质疑《兰亭序》与自信力的降低

19世纪,书法的信任危机首先来源于对于王羲之与兰亭序的质疑。晋唐以下的以“二王”为代表的正统书风在图强思变的知识分子那里显得过于保守,而碑派正是应运而生的代表着变革气息的书风。于是,与思想史上对儒家思想的反思与对孔夫子为代表的儒家的批评相表里,书法界出现了对于王羲之的批判与对于传统经典——《兰亭序》的质疑。以二王为代表的正统帖学书风,被取法“穷乡儿女造像”的碑派书风所替代。晚清碑派书家大都有这样的共识:晚清书法发展的阻力就是以二王为代表的帖学。换句话说,碑派家认为二王为祖的书法学习之路是错误的,书法应抛弃二王,取法名不见经传的民间书迹。这与将社会发展受阻归结为孔夫子的思想影响如出一辙。这种思维方式,明显地缺乏自信力。

对于中国古代书法经典传统的否定与对于民间书迹的推崇,使绵延数千年的书法传统遭遇了信任危机。抛弃二王,选择穷乡儿女造像,必然意味着对于中和之美的舍弃与对于支离残缺的首肯。在用笔选择上,不激不厉的二王用笔成为了不思进取、不求变化的代名词,而强调力感的碑派用笔跃身而为新潮;虚实相生、以优美著称的二王书法结构被讥为软媚,而对比强烈的碑派结构成为了热捧对象。观念的演变,制约着书风的演变,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欣赏习惯。碑派书家的选择,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这样的审美观念变化。

二、汉字废除论与自信力的丧失

与质疑王羲之相表里,不少学者将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归结为汉字的使用。使用与书写汉字,一度被许多人认为是落后与不开放的代名词。在20世纪的中国,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虽然并非所有的中国人都对汉字丧失了自信力,但阶段性地部分地失去对于中国文化之物质基础——汉字的自信力,却是一种客观存在。其中,甚至包括鲁迅在内的许多文化精英。

发生在20世纪前半期的许多文人所主张的“汉字拉丁化”、“汉字拼音化”在解放后并没有成为现实。取而代之的是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妥协——汉字拼音化被汉字拼音方案所取代。当然,汉字依然存在,并没有被“化”掉。一个客观的事实是,拉丁化的提法在近60年几乎少人提及。回溯历史,清末以来的“汉字拉丁化”主张并非空穴来风,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利马窦等西方传教士为了便于西方人学习汉字而标注的“拉丁音”。本来为方便外国人学习汉字的拉丁注音在清末民初被一些有着留学背景或憧憬的中国人认为是中国文化的救世良方。这种汉字西化的主张,在100多年前提交到清廷。其后近半个世纪,众多文人尤其后来留学国外归国的留学生们几乎不假思索地将其做为救世秘方“慎重地”诉诸当政者。

不过,汉语拼音方案与简化字的普及,作为新中国的重要文化政策在相当程度上化解了对于汉字的信任危机。20世纪80年,电脑作为新鲜事物刚刚普及,汉字输入法显得不如西方文字输入方便、快捷。在此背景下,汉字信任危机再度出现,许多激进的知识分子又老话重提,将“废除汉字”与书法的“穷途末路”相提并论。与之相呼应,有的书法家主张“去汉字化”。去汉字化有两个方向:返祖——图像化;西化——字母化。许多“现代书法”作品,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诞生的。与此相类,中国画、京剧艺术等国粹的命运常常作为讨论的话题。其后,随着科技人员的不断发明,汉字快捷输入法水平不断提高,“汉字废除论”不攻自破。时至今日,虽然仍有不明源流之人还在表示对于汉字的怀疑,但这种观念本身所反映出来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自信在当今已渐失其生存土壤。“汉字落后论”本身落后了,“汉字废除论”也该废止了。

三、毛笔废止论与自信力的无根

20世纪初,随着清代科举考试在1905年的废除,中国人的书写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远古到光绪年间习用数千年的毛笔,一夜之间成为了读书人竞相弃用的工具。当自来水笔成为新潮,毛笔书写似乎意味着“保守”或“守旧”。具有反讽意味的是,也许由于历史的惯性,许多主张废除汉字的文人居然拈着毛笔写下了他们主张西化的檄文。或因如此,笔墨的祭文也是在90年代才出于余秋雨笔下。钢笔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一度兴盛,随着电脑的普及很快便成为过眼云烟,取而代之的具有现代“一次性消费”特性的签字笔渐成日常书写工具。随着钢笔的淡出历史,许多理论家在20世纪末的数年中反复讨论“书法的前途”。这种担忧与30年代梁实秋的文章不谋而合。其间的区别是,梁实秋非常明白:读书种子不绝,书法不灭。

纵向来看,20世纪初的毛笔废除与数十年后的钢笔普及遥相呼应,而钢笔使用数十年后被电脑所置换,而就在这兴、废之间,中国人的自信心也经历了有与无、强与弱的矛盾与抗争。

四、回归经典与自信力的回归

近年来,随着对于孔夫子的日益推崇,传统文化地位日益提高,王羲之也逐渐回归本位。与此同时,现代印刷技术的发达,也为王羲之一路帖学书法的高精度印刷提供了条件。各种因缘合和,书风的当代选择便顺理成章了。可以说,国人的自信力是二王书法回归本位的重要原因。

对于书法家个体而言,正视经典、回归二王或许正是社会发展大背景下的必然之路。

 

书画纵横网(www.8mhh.com)尊重原创作者及版权,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阅读延展

2013/0417/1366181853391.jpg

曹建

曹建,1968年生,别署曹健,字尚游,号嘉轩,四川仁寿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重庆市...
热文榜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