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观念嬗变与书风的形成艺术评论

书画纵横 / 曹建 / 2013-04-19 16:43

内容提要

当代书法观念的演变呈现出从晚清、民国碑学大潮以后的“后碑学”特征到改革开放后的“碑帖交融”转化的一条主线。文字改革、印刷术、考古发现、西方美学思潮、美术变革、艺术教育、书法市场等因素都在深刻地影响着书法风格的演变。清理这些社会思想观念对于书法审美、创作、批评的影响,有利于深入把握20世纪中国书法演变的内在逻辑与整体趋势。

【论文提纲】

与前五十年书法观念的演变与风格变化相呼应,当代书法观念与风格变化的承与变呈现出明显的特征。文字改革、印刷术、考古发现、西方美学思潮、美术变革、艺术教育、书法市场等因素都在深刻地影响着书法风格的演变。

一、文字改革思潮与当代书风

就对于文字的态度而言,当代并没有摆脱汉字与西方文字的优劣之争。20世纪上半叶,许多知识分子将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归结为汉字的使用。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要使中国发展,必须废除汉字,将汉字拉丁化或拼音化。不过,这种偏激的主张并没有完全得到实施,反而在50年代得到相当程度的扼制。拼音化、拉丁化主张被汉语拼音方案代替,汉字简化付诸实施。

文字改革直接影响着书法的用字,拼音化与文字简化的讨论、实施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书法的命运。书法用字的观念与风格也在发生着变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字简化虽然在引领大众知识化的层面上起着相当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在面对传统文化的时候又碰到了始料未及的问题。换句话说,文字简化作为拼音化与繁体论者之间的折中与调和,虽有着化解二者之间矛盾的正面效应,但其对于二者的模糊态度却致使有的问题凸现。20世纪80年代,随着电脑的初步应用,许多人因汉字输入的难题再次提出了否定汉字与拼音化的观点。与此同时,随着电脑打字的运用日广,许多人又提出了汉字手写过时的观点。在当时,许多人认为汉字似乎真的走入“穷途末路”。这些基于并不成熟的科学技术而否定汉字、否定书法的判断,不无操之过急的嫌疑。随着汉字输入法的不断改进,否定汉字、否定书法的主张已不攻自破,当与书法有着同样意义的中医药被否定的旧话重提都已经显得过时的时候,书法复兴或成必然,难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了。

20世纪的汉字简化,源于普及教育、启迪民智、救亡图存的良好初衷。经过具有西学背景的知识分子们的积极推动,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以政府的力量制定和推行的简化字得到了普及。不过,三千余简化字因字形结构缺乏美学因素的传承,并没有得到书法家们的青睐与宠爱。如何使汉字既适应教育、文化、科技的需要,又能为广大书家所喜用,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21世纪的书法艺术与文字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或许有望破解这一难题。

二、印刷术的发展与书风嬗变

20世纪是印刷术飞速发展的时期。20世纪已经比较成熟的石印、珂罗版、照相平版等印刷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书法字帖的印制。印刷品质的优劣,印刷内容的选择,对20世纪书法发展和书法观念变化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以石印技术应用于书法字帖的印刷为开端,20世纪的影印技术在中国经历了石印、金属版、珂罗版、胶印、高仿真等各个阶段,技术发展的每一个步履虽然沉重和蹒跚,但每一次革新都给书法发展的格局带来了深刻的调整。从观念上说,知识的获取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书籍而获得的,无论这些书籍采用的是什么样的印刷技术,人们都无可避免地受到印刷技术的技术性因素的影响。如果将20世纪所有印刷出版的书法类书籍、报刊、杂志、字帖汇集在一起,这些浩如烟海的印刷品将会是一部最为直观的书法史,这部书法史与以往用碑版拓片和刻帖汇聚成的书法史是截然不同的。从上半叶开始的碑帖风格兼有的字帖逐步替代了清人眼中的刻帖、碑拓而成为20世纪书法临摹的主要取法对象。或许因为这样,人们对于碑帖区别的模糊与对于字帖的重视,导致了20世纪书风中碑帖结合风格的多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深藏于皇宫内府的书法名迹得以依靠先进的影印技术与世人见面,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书法的认识,墨迹的地位逐渐回归本位。此前普通书法爱好者一直不敢奢望的大量真迹影印,将书法取法对象由民间的任意取法向着宫廷的高雅艺术靠近。雅与俗、民间与宫廷的讨论与争锋终于在近年来显示出其回归经典的独特魅力。

三、考古发现与书风嬗变

随着19世纪以来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以及敦煌写经等重大考古发现,人们的书法视野大大丰富,也深刻地改变了20世纪书家的书写习惯与书法风格。文字学家兼书家的学者引领了这种风气。甲、金文字在一定范围得到重视。书法在金石学中的“石”之外找到了新的资源。

四、西方美学思潮与当代书风

20世纪下半叶,随着美学学科的发展,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美学思想的再度引入,书法研究者从全新的角度来思考书法的艺术形式、内容等书法美学问题,也从观念上深刻影响着书法的风格演变。有意味的形式、个性之美等美学名词不只限于美学家的讨论,在相当范围内成为了书家们认真实践的追求,并在一定时期影响了书风的演变。

五、美术观念与画家书风

绘画与书法的关系非常紧密,同源而异出,自古如此。20世纪已经变化的绘画语言对书法创作观念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作为中西艺术碰撞交融的世纪,中国画在20世纪逐渐获得现代形态的同时也逐渐失去了一些宝贵的东西。无论是20世纪初期的中国画论争,还是建国以后的“国画改造”运动,在改造传统绘画弊端的同时,传统文化的流失也破坏了中国画的宝贵精神内核,与之相关的是书法在画家眼中地位的衰落。书法当然不能代替绘画,但完全割裂书画的关系则显得过于偏激,应当引起当代中国画画家的关注。

六、书法教育与当代书风

就书法教育而言,书法教育和书法家、书法风格的关系密不可分,各层次书法教育的方法、特点、效果等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书法发展的规模与水平。书法教育经历了清末、民国和新中国50年各有特点的发展过程。60年代以前的书法教育主要还是以私塾式师徒授受为主。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书法教育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期,协会、社团、展览不计其数,高校书法专业建立,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教学体系。1978年以来,学校书法教育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书法界的格局。可以说,全国范围内书法专业教育从无到有的过程已经完成,从有到好的有序发展或许是今后书法教育所应关心的问题。高等学校书法教育也是一样,必须完成由数量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化。以书家学者化和学者书家化为培养目标,解决课程设置的随意性与教学的随意性。

七、书法内部观念演变与书风

20世纪对书法经典的认识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碑派书圣”的诞生可以说是对几千年来书法传统观念的一种颠覆与反叛,碑、帖两座高峰并列局面的形成,穷乡儿女造像与王羲之《兰亭序》的并列,正好说明经典已经在20世纪泛化。这种泛化,使书法界一度迷失与彷徨,书法标准问题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有识之士提出并摆在书法家面前。书法是灭亡,还是涅槃重生,在世纪之末成为一个热点问题被许多人所道及。不过,新生代书法家们本身所具有的多元化思维,或使书法风格的多元化趋势成为必然。

 

书画纵横网(www.8mhh.com)尊重原创作者及版权,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2013/0417/1366181853391.jpg

曹建

曹建,1968年生,别署曹健,字尚游,号嘉轩,四川仁寿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重庆市...
热文榜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