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道之解——岁月如歌:张海书法展印象艺术评论

书画纵横 / 曹建 / 2013-04-19 17:43

4月30日,“岁月如歌:张海书法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展览盛况空前,与去年先后在杭州、上海、南京的展览相呼应,再次展示了张海先生旺盛的创造力与对于人生的深刻体认。从其展览作品而言,张海先生的书法真正在某种意义上不断地在超越着自身,也不断地给予人们启示。

置身于美术馆一楼展览大厅,首先感觉到的是其与目前常见的展览,包括中国书协的各种展览会,有着明显的不同色调。清一色的白色宣纸、黑色墨汁书写,清一色的原色装框,充分展示着张海先生对于中国书法本色世界的深刻理解。何谓书法的本色?白纸黑字,黑白分明。何谓人生的本色?洗尽铅华,返璞归真。近年来,为了给书法增“色”,书法家们没有少用心思,许多展览用纸都尽量想方设法吸人眼球。就此而论,当人们对当今书坛的色纸满天飞有些审美疲劳的时候,黑白对比的展览基色似乎在提醒着人们思考:什么才是书法本体?当然,其展览并非不讲形式感的简单黑白对比。与20世纪80年代清一色的黑白挂轴不同,本次展览全部采用画框形式,甚至册页也由柜上展览变而为壁上展览。这种形式上的变化与统一,处处充满匠心。基于本色的书写与装池,充分显示出书家清正雅逸的艺术追求。

如果说清正雅逸是展览会的第一印象的话,那么,瘦硬通神也许就是张海先生作品中的另一特点。虽然在展览会中也可以见到许多较为粗阔的点画,较为浓重的笔墨,但是,其行草书中的瘦硬之风,或许已经成为其技法语言中较为突出之处。如果说只在展厅中间还不易察觉的话,翻开其作品集,许多小行草(尤其册页)之点画有着强烈的瘦劲印象。这种线条,正是周志高等先生所称赞的张海书法线条的力度。不过,这种细瘦的效果、这种力度的获得,并非只是中锋用笔所可成就。笔势的凌厉与速度的配合,或许是其技法中不可忽视的两个重要方面。

当然,张海先生并不满足于这样一种瘦硬的面貌。他在篆、隶、楷以及大行草书中尝试着多种变化。侧锋、破锋、虚笔的运用,在其书法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侧锋之用毋庸再议,破锋与虚笔的使用或可讨论。古人之书,善用虚笔固为长处,但过分的虚笔又难免招人訾议。张海之书,虚实相呼,以虚为主,以白为实,深得计白当黑之妙。同理,破锋之用,也是犯险之招。然其险处常常出以裹锋或一任其破,而统之以风神,足见其书写之胆识。以虚求实,虚实相生;以险破险,化险为夷。就此而言,张海先生之书法,又岂止书法哉?

基于此点,我们可以说,张海之书,是用草法作为线索贯穿起来的。换句话说,草法一以贯之地体现在他的各体书中。孙晓云女士认为,他的篆书非常精彩,用破锋和行草的笔意,自然潇洒,随意任性。[1]而这种草意在其隶书中的体现,早已被书坛认可之“草隶”体所证明。至于其楷书的以行草为用,陈洪武先生认为:“其楷书以魏碑为灵魂,以行草为血脉,大胆地融入了己意,与古人今人拉开了距离,构筑了自家风貌。”[2]这种以行草之意统摄所有书体的方法,在古代许多兼善诸体的书法家那里可以得到印证。譬如,吴昌硕的以石鼓文笔意统摄篆隶行草,邓石如的以隶书笔意贯穿篆隶楷书等等。或许可以说,正是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张海草书,贯通诸体,使其各体兼善。从这一点上,张海先生的书展又提示出了这样一条书家成功之路。

概而言之,清正雅逸、瘦硬通神、草法淹贯是张海先生书法展的突出印象。当然,张海之书,并非技法分析所可尽然,其以技巧为基、超越技巧、由技入道进而融入中国大文化的成功之路或许更值得书法学习者们深思!

      (作者:西南大学教授、中国书协学术委员、重庆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1] 《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展》,188页。

[2]《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展》,184页。

书画纵横网(www.8mhh.com)尊重原创作者及版权,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阅读延展

2013/0417/1366181853391.jpg

曹建

曹建,1968年生,别署曹健,字尚游,号嘉轩,四川仁寿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重庆市...
热文榜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