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48年[戊申] 永和四年 四十六岁(五岁)
○王胡之时为吴兴太守。按:胡之字修龄.王廙次子,王义之从兄弟。
○八月,谕平蜀之功.加桓温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桓温势力日大,会稽王昱引扬州刺史殷浩参综朝政,以抗衡桓温威名。
●王羲之为好友殷浩所劝,为护军将军。羲之既知殷浩与桓温不和,密说殷浩。以为国家安定在内外和谐,小宜构嫌,殷浩未纳。按:王羲之复出,为殷浩所荐,《通鉴》卷九八记曰:桓温灭蜀.威名大振。会稽王昱以殷浩有盛名,朝野推服。引为心腹,与参综朝政,欲以抗温。“浩以征北长史荀羡、前江州刺史王羲之,夙有令名,擢羡为吴国内史,羲之为护军将军,以为羽翼。”故羲之为护军,必在是年八月桓温加征西大将军之后。羲之与殷浩相知,始于同在庾亮武昌西府为参军时。
公元349年[己酉] 永和五年 四十七岁(六岁)
○七月.征北大将军褚裒上表请伐赵,加哀征讨大都督,率众三万北伐,北方土民降附者以千计。
○八月,褚裒北伐失利,退屯广陵,诏裒还镇京口,解征讨大都督。○王颐之时为督护。按:王颐之乃王廙长子,官至东海内史。
○郗昙始拜通直散骑侍郎。
●王羲之与谢安共登冶城。安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羲之谓安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按:王、谢共登冶城之事,载《世说新语》言语第二、《晋书》卷七九谢安传。谢安少有重名,然累避征辟,寓居会稽,与羲之、许询、支遁游处,无处世意。及弟谢万黜废,安始有仕进之志,登冶城,谢安尚持高士之志。而王羲之成年后。有二段时间在都:一是三十二岁出任西府参军以前,一是四十六岁至四十九岁出任护军将军一职时。由于王羲之年长谢安十八岁,王、谢共登冶城事,宜在羲之出任护军将军时。若在羲之三十二岁时,谢安尚十四岁,羲之不可能责谢自效。羲之四十九岁入东后.则不再至京师。
○卫夫人(各铄,字茂猗)卒(272一)。
○王殉(元琳),生(一400)。
公元350年[庚戌] 永和六年 四十八岁(七岁)
○正月,穆帝临朝。
○冉闵自立为帝,国号大魏,后赵亡。
○苻健入居长安。
●王羲之苦求出守宣城郡,朝廷不许。
公元351年[辛亥] 永和七年 四十九岁(八岁)
○正月,苻健称天子于长安,国号大秦(史称前秦)。
○王彪之时为吏部尚书。
○十二月,征西将军桓温北伐,次于武吕而止。
●王羲之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赴会稽山阴。按:《晋书》本传载:“(王)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羲之代述”。《晋书》王述传称:王述服阕即代殷浩为扬州。考诸穆帝纪,王述代殷浩为扬州,在永和十年(354)。王述居郡守丧,按丧制当为三年,由此上推三年,乃永和七午顷,亦即王义之代王述出任会稽内史之年。
●王献之从父学书,羲之密从后掣其笔不得,叹曰:“此儿后当复有大名。”此事最早之记载,见于南朝宋虞稣《论书表》:“羲之为会稽,子敬七八岁,学书,羲之从后掣其笔不脱.叹曰‘此儿书后当有大名.”《晋书》王献之傅亦收载此事。
○王珉(季琰)生(一388)。
公元352年[壬子] 永和八年 五十岁(九岁)
○正月,苻健称帝,建部长安。
○二月,峻平、崇阳二陵崩,穆帝遣殿中都尉王惠入洛阳,以卫五陵。
○殷浩率谢尚、荀羡等北伐。镇西将军张遇反于许昌。使其党上官恩据洛阳。浩无功而还。
○七月,以抚军大将军、会稽王昱为司徒.征西大将军桓温为太尉。
○九月,殷浩帅众北伐,罢遣大学生徒.学校由此遂废。
○李充时为会稽郡剡县令。
○冉魏亡于前燕。
●殷浩将北伐,王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又与司徒、会稽王昱书,陈述殷浩不宜北代。
●王羲之引孙绰为右军长史。按:《晋书》卷五六孙绰传载:“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补章安令,征拜太学博士,迁尚书郎。扬州刺史殷浩以为建威长史.会稽内史王羲之引为右军长史。”
●王羲之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常雁行。”
●王羲之书《道德经》与道士换鹅,为老姥书六角扇。
●王献之观门生持蒲,曰:“南风不竞。”
公元353年 - 公元361年 王羲之51-59岁(卒) 王献之10-1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