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公元353年[癸丑] 永和九年 五十一岁(十岁)
○四月,以安西将军谢尚为尚书仆射。
○八月,遣太尉、河间王钦修复五陵。
○十月.中军将军殷浩帅众七万自寿春北伐,欲进据洛阳。修复园陵。吏部尚书王彪之上谏会稽王昱,以为不宜轻进。不从。殷浩进次山桑.使北平将军姚襄为前锋,襄叛.反击浩.浩大败,退保谯城。
○十二月,加谢尚都督豫、扬、江西诸军事,领豫州刺史,镇历阳。
●三月,王羲之与孙绰、孙统、李充、许询.支遁、谢安、谢万、王凝之、王涣之.王徽之、王献之等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羲之撰书《兰手序》(亦称《临河叙》)。
公元354年[甲寅] 永和十年 五十二岁(十一岁)
○二月。扬州刺史殷浩废为庶人,以前会稽内史王述为扬州刺史。此际,内外大权咸归桓温。
○桓温自江陵起兵北伐前秦,军至灞上.逼近长安。
○九月,桓温因粮尽而退兵。
○吏部尚书王彪之转领军将军。
●东上饥荒,羲之开仓赈贷,并遗书谢尚,于征役运民叛逃、户口日减的现状。多所建议。
●王羲之素轻王述,耻居其下.遣使者向朝廷请求将会稽从扬州治下分出,别为越州。使者失言.此议遂为时贤所讥。
●王羲之书《运民帖》。
公元355年[乙卯 ] 永和十一年 五十三岁 (十二岁)
○七月,迁领军将军王彪之为尚书仆射,以疾病,不拜,徙太常,领崇德卫尉。
○十月,以豫州刺史谢尚督并、冀、幽三州,镇寿春。
●王羲之称病去郡。
●三月,羲之告誓于父母墓前。作《誓墓文》。
公元356年[丙辰] 永和十二年 五十四岁 (十三岁)
○七月。桓温白江陵北伐。八月,人洛阳.修复诸陵,留兵戍守而还。
○十一月.荀羡退还下邱.留将军诸葛攸等将三千人守琅邪、参军戴豫等将二千人守泰山。
●王羲之去官,出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并与谢安行田视地利;入则修植桑果.率诸子,抱弱孙,游观其间,以娱目前。以敦厚退让教养子孙。按:去官之后,羲之生活状况《晋书》、《右军书记》多有记载。
●王羲之书《都下帖》、《丧乱帖》。《诸从帖》、《伏想清和帖》、《破羌帖》。
○丹阳尹王胡之(修龄)代谢尚为司州都督,未行而卒(?一).按:《资治通鉴》卷一○。
○永和十二年载:司州都督谢尚以疾不行,以丹阳尹王胡之代之。据《晋书》卷七六记载,司州之任。王胡之“末行而卒”。则胡之卒年当在此年。
○殷浩(深源)卒(?一)。按:《晋书》本传称:“永和十二年卒。”《建康实录》卷八载:其卒于哀帝隆和元年(362),并曰:“卒于东阳之信安。”此从《晋书》所记。又,《晋书》、《建康实录》皆未记其得年。
○前司徒蔡谟(道明)卒(281-)。
公元357年[丁巳] 升平元午 五十五岁(十四岁)
○正月.穆帝亲政,皇太后徙居崇德宫。
○六月,前泰苻坚杀苻生,去皇帝之号,称大秦天王。
○十二月,以太常王彪之为尚书左仆射。
●王羲之此顷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按:羲之奉天师道,故采药石,修服食。晚年与道士许迈交游甚密。《晋书》卷八○王羲之传附许迈传 载:“羲之造之.未尝不弥日忘归,相与为世外之交。尝遗羲之书云:‘自山阴南至临安。多有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之徒,汉末诸得道者皆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