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的 自 白 语 屑艺术评论

书画纵横 / 李 松 / 2014-04-09 10:00
※对我现在的字,有不少的人给了不少的评价,其中肯定与否定都有。我认为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因为,艺术永远没有绝对的完美完善。尤其其中的否定,会引起我静静的思考。

※对我现在的字,有不少的人给了不少的评价,其中肯定与否定都有。我认为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因为,艺术永远没有绝对的完美完善。尤其其中的否定,会引起我静静的思考。

实际上我对自己的字从来就没有真正的满意过,真正感觉良好过,和我非常亲密的同学、朋友和学生,都知道我一直是这样的自我判断和自我认知的。

※在我和他们交流的时候,我经常地征求意见。或者,干脆自我解剖,因为,往往他们耐于面子,不好直言。

当我自剖的时候,在剖到隐秘之处的时候,往往又是他们所未能侦及和猜解之处。我的自剖是比较深刻的直白的苛刻的。这绝不是谦虚,这是本能的自觉。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不喜欢“怀抱琵琶”。对待朋友的字,也是一样。

※我觉得,我现在的字,还仍旧是处在“过程”之中。也就是,自从学习魏楷开始算,走到今天,只能是今天的阶段。

就象赵本山和宋丹丹的小品剧《昨天—今天—明天》一样,我已经走过了艰苦的昨天,正在走在今天。对于明天,我有的只是向往,一种梦寐以求的向往,一种“人书俱老”式的朦胧的向往。

昨天——只是我在魏楷的道路上已经艰苦走过了的二十年。

明天——就是指上天给我的时间。我相信会还有二十年的路要走。

今天——正好站在两个二十年的中间。

※“人书俱老”是任何一个有志向的书家要终极追求的目标。

※我现在确定不了更宏观的目标,我知道,随着对书法艺术的认识的不断深入,太远的目标是非常朦胧的。

※我现在的字,还存在“巧盛”的问题。表征是细腻,整饬,工稳。总之,我给我自己总结的一句话是,“含糖量还比较高”。如果站在技巧的层次看,或许这不算是问题。如果站在风格的角度看,这是我目前最需要思考核解决的问题。

在这一重要的课题上,我有着自己的判断和思路。我是这样反省的:

最根本的依据是——风格既人。也就是,以人论风格,而不能以风格套人。

人,指的是一个人的审美定势和审美取向。每个人的审美定势是不同的,即使大体相近,也有区别与差异,一定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独特的个性必然会形成独特的审美取向和审美定势。这,就是思考与判断的基础和依据。

鉴此,就必须要认清“我是谁”的问题。

李松是谁?是张飞?鲁智深?许仙?贾宝玉?静自自忖,全都不是!

李松是武松,类林冲,似赵云。

俺骨子里的东西是劲健而不是彪悍,是潇洒而不是柔弱。我只能扮演武松、林冲之姿,装不了张飞、宝玉之相。这是与生俱来的,无力自我改变,更不能强行扭曲。我只能是走武、林之路。

这就是我固执的倔强的定位。于是,如果有人站在鲁智深的角度批评我的字缺乏野朴狂狷,若站在许仙的立场说我的字不够婉约柔腻,那真就没说到点上,根本没点准我的穴位。在我瘦颊的脸上粘上再多的黑毛,也像不了张飞。训练我五年八年,脸上涂再厚的粉脂也依侬软语不了。

我非常固执地认为,无论如何我永远不会走,也走不了雄强霸悍、野逸剽迫之路和娟美流利、纤巧温腴之途的。这是我自己非常原则的问题。

※目前我的字与这样的定位还有相当的距离,其结症在“含糖量”上。甜的成分与我本真的定位存在一定的不符。这就是我最痛楚的地方,是我最需要解决的课题。

※从整体审美意识系统考察,各种各样的审美是没有高下优劣之分的,他们只有品格之差,类别之异。所以,站在张飞的立场嘲许仙,站在贾宝玉的角度讥鲁智深的评价与批评是浅薄的。或者,用单一、单纯的审美标尺来衡量所有的对象,更缺乏学术品位和学术深度的。

※我会坚定地走体系化的道路。

我认为,所谓的“体系”是指整个魏碑楷书的全息的领域。它不只是包括古代的经典,同时包括非经典的部分。经典是人为的,是大家都认可的部分。一些非经典的东西,只是没有被人为,没有被广知而已,其实,在“非经典”的那部分中,有的比经典还要经典。这还需要被逐渐广知的过程,一旦广知,它就是新的经典。尊重经典,但不迷信经典。

※体系化的道路,意味着取法的泛化,取法的广博。

我的取法观念是:

不绝对地迷信“取法乎上”,而是站在自我的立场,“合我者,取之,用之;不合我者,观之,赏之”。以“取法乎当”为旨;以“取法乎用”为归。“当”,适我者也;“用”为我者也。

我一直是在这样的理念下取用古法。调整技巧与风格的统一与和谐,不断地在临帖中取“醇”替“糖”。

※我研习魏楷一路走来,有几个明显的阶段。以八届国展获奖作品为界点,《我的碑学之路》一文是总结了前期的学习历程和教训。

八届国展之后的几年,我确定了《魏楷体系研究》这个不小的课题。将二十几年来蒐集的各种魏楷资料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并一直正在研究之中。同时临习了大量的墓志、石刻和造像。

思路是,在缜密的研究中,一是探究魏楷独特的诸多艺术原理;二是检索发现并整合符合我自己风格的艺术元素;三是不断地取舍已经掌握的技巧语素;四是在实践中果断运用和调整。

※我还有一个毫不动摇的理念,就是无论怎样调整于取舍,无论怎样置换和改良,必须一定要保持“魏楷基因”的纯正性。如果没了这个东西,就丢掉了魏楷的根本,这是决不能突破的底线。

采取“一舵默航”的态度,苦心孤诣,独行自信。朝自己梦寐以求的境界跬跬以进,不管时下东西南北飚风之风变。

                            2006-5-30于京华沐斋

书画纵横网(www.8mhh.com)尊重原创作者及版权,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