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9)宋 米芾 书论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经典回顾

书画纵横 / 2015-09-18 09:50
米芾《书论书》,纸本,册页,纵:27.4厘米,横:37厘米,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书论书》,纸本,册页,纵:27.4厘米,横:37厘米,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崇尚晋人书法的结果,导致过度贬抑唐代书家。张旭的狂草因不合于晋人「格辙」,故被米芾视为下品。而怀素也因时代所限,虽然达到平淡的境界,但尚乏晋人的高古。至于高闲以下的书家,米芾认为不值得讨论。「平淡天真」为米芾品评的最高标准。相较米芾于其它书作的迭宕变化,此帖的表现平和内敛,深含晋韵,与他提倡之审美标准相契合。

草书如果不合乎晋人的格调,就会成为「下品」,这是米芾〈书论书〉帖的核心观点。唐代流行狂草,虽然它的表现力丰富、形态夸张,是所有草书中最自由奔放的一种,但是已经脱离晋人传统。在米芾眼中,唐代的草书家,除了怀素的字,稍带「平淡」趣味之外,其余张旭、高闲、(辩)光的书法,皆粗俗不堪,令人憎恶。

「崇晋贬唐」的思想,贯穿米芾的整个书论之中。虽然唐代书家也曾经是米芾学习的对象,但是随着学书历程的转变,晋人才是他所追循的典范。米芾认为晋人书法共同的特色,是「平淡天真」,时代愈早,书风愈显得自然朴实、无刻意做作,这是书法中最高的境界。

在晋人之中,米芾最喜爱和推崇的书家有那些?毫无疑问,王献之是最受米芾喜爱的一位书家,他形容王献之的「一笔书」运笔如「火筯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其书法变化灵动,天真超逸,成就在「书圣」王羲之之上。后来,元佑二年(1087),米芾在太师府邸见过李玮收藏的〈晋贤十四帖〉后,对于晋武帝、王戎的书法,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另一件谢安〈八月五日帖〉,格调高雅,胜过王献之,米芾以「谢安格在子敬上,真宜批帖尾也」来夸赞谢安,将谢安推崇为晋人书格中最高的一位。

释文

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辙。徒成下品。张颠俗子。变乱古法。惊诸凡夫。自有识者。怀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时代压之。不能高古。高闲而下。但可悬之酒肆。光尤可憎恶也。

米芾(1051年—1107年),自署姓名米或为芊,芾或为黻[fú]。北宋书法家、画家,宋四家之一。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祖籍山西,然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虽然画迹不传于世,但书法作品却有较多留存。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是北宋四大家的杰出代表。

书画纵横网(www.8mhh.com)尊重原创作者及版权,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