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 《夙兴夜寐帖》
行书
日本私人藏
赵孟頫是中国书画史上一代书画大家,侍元的矛盾心态是其尴尬的一生,他作为南宋宗室而出仕元朝,在史书上必然留下诸多争议。“薄其人遂薄其书”,贬低赵孟頫的书风,主要出自鄙薄赵孟頫的为人。对赵孟頫的侍元罔顾而对其画艺提出非难,对品评赵氏艺术水平高低的做法,是绝对不公正的。
上面提到王世贞对赵孟頫艺术客观的评价,入元之后,满朝充斥着南宋院体马夏之绘画风气,身为文人的赵孟頫难以与之匹敌。请教他的老师钱选时,云:“如何士夫画?舜举答:隶家画也。子昂曰:然,观王维、徐熙、李伯时皆士大夫高尚画。”启功《戾家考》记载。这里清初写到钱选认为士大夫绘画为利家绘画,基本功并非扎实。赵孟頫则认为,文人们的绘画才是逸品画。
赵孟頫力主变革南宋院体格调,自谓“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谓:“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人之雄去其犷。”赵孟頫引晋唐为法鉴,批评南宋险怪霸悍和琐细浓艳之风,过于尚技之风;作为一位文人士大夫画家,他反对北宋以来文人画的墨戏方式,开创了元代文人墨戏绘画风气。
其实,赵孟頫的贰臣行为,可以是被逼无奈,赵孟頫是宋时的王孙皇亲,隐居不得而出仕,从前朝遗民到腆颜事元,这让他内心充满矛盾,他在和好友姚子敬的诗中写道,“同学少年今已稀,重嗟出处寸心违”。事实上,他暧昧的政治身份也为人所诟病,敏感的他不是不知道,他在到京的次年年底,寄给杭州友人郭佑之的私人信件中(日本所藏赵孟頫《夙兴夜寐帖》),就流露出疲态:“夙兴夜寐,无往而不在尘埃俗梦间。视故我已无复存者,但赢得面皮皱折,筋骨衰败而已。”到了老年,仍有“中肠惨戚泪常淹”之句。
在此,可以看到赵孟頫的无奈,后人在评价前人之时,必须符合客观时代存在的事实。赵孟頫在中国美术史上,绝对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重要人物,“元人冠冕”名副其实。
【释文】
孟頫再拜右之二兄坐前:孟頫奉别以来,已复三年矣,夙兴夜寐,无往而不在尘埃俗梦间。视故吾已无复存者。但羸得面皮皱褶,筋骨衰败而已。意谓吾右之优游闾里中,峨冠博带,与琴书为友朋,不使一毫尘事芥乎胸臆。静中所得,便可与安期羡门同调。近忽得家下书,知右之因库役之事,被扰异常,家事亦大非昔比。今见挈家在苕玉兄处,令人惆怅无已。然时节如此,切不可动吾心,是有命焉,但安时处顺,自可胜之耳。不肖一出之后,欲罢不能,每南望矫首,不觉涕泪之横集。今秋累辈既归,孓然一身,在四千里外,仅有一小厮自随,形影相吊,知复何时可以侍教耶?因黄簿便,草草奉状。拜问起居时中唯善自爱,拜意。茗玉兄长及阿嫂各请善保不宣。十二月廿九日,孟頫再拜。
赵孟頫(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其父赵与訔曾任南宋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将赵孟頫引见于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赞赏其才貌,两年后任集贤直学士。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元贞元年(1295年),回京修《世祖实录》。鉴于元廷内部矛盾重重,赵孟頫便借病乞归。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名满天下。至治二年(1322年)卒,年六十九,赠江浙中书省平章政事、魏国公,谥文敏,故称“赵文敏”。著有《松雪斋文集》等。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